东莞市寮步又一味食品厂
4品牌故事
您的位置:首页 -> 品牌故事
品牌故事
精酿发酵三十年,独爱传承这一味  
 

大家好,我是来自东莞市寮步又一味食品厂的代表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,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父亲。

 八十年代的生活,物质简单,日子清苦,父亲在寮步副食厂供职多年,一直领着微薄的薪资,终日念想着家中的妻儿,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,他放弃了在副食厂稳定的工作,张罗了些简陋的器具,就凭过硬的酱料酿制技术,成为最早一批勇敢创业的个体户。

 万事开头难,创业之初千头万绪,没钱租地方,就在家里干。房子本来就不大,可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酱料缸,连睡觉的地方都觉得拥挤。没钱请人手,就是家庭小作坊,母亲跟在父亲身后,起早摸黑,每天揭开瓦缸,检查日晒,忙得连吃饭也顾不上也是常事。

做豉油豆酱不容易,工序繁多,日复一日在枯燥的劳动中度过,母亲却无半句怨言,始终在父亲身边,齐心打理,相互扶持,知足常乐。

父亲性格憨厚耿直,一直把功名利禄看得淡薄,一心只想埋头钻研做酱技术。时常在半夜,孩子们发现父亲房里的灯仍是亮着的。别看父亲在学校上学的时间不长,但他总在床头捧着酱料书挑灯夜读,皱皱巴巴的纸条写满一大叠。父亲也会走很远的路,专程去其他镇上交流取经,琢磨别人家的好做法。

揭开一缸酱油,散发着迷人的豆豉香,每当做出一味好酱汁,父亲是那么地欢喜激动,不仅自家吃,还会送去给亲朋邻里共享。每当大家尝鲜完,向父亲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的时候,就能看见父亲沧桑的脸庞上笑颜逐开,那一刻比什么都香,那一刻是他真正的满足感。

父亲曾说,今天我们哪一顿饭会不吃酱油?不吃酱油,吃点面豉也行,不吃面豉吃豆酱也行啊,肯定有一种酱料是必须品。哪个时代都需要酱油,它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,它是家乡东莞的传统味道。有人说父亲,你就是老黄牛,只懂得埋头做,不懂抬头吆喝。父亲说不怕不怕,只要用心把酱料做好,他相信酱香不怕巷子深。

经过坚持不懈的钻研调试,父亲仿佛取得了酱料酿制的真经,手艺可谓是炉火纯青。勤恳的付出并没有白费,正是对产品的坚持和追求,让自家生产的酸菜、酸桥头、豉油、豆酱、糖年果……在寮步远近驰名,家喻户晓。每逢节庆,街坊村民都排着队来打酱油、订口果,门庭若市,供不应求。

父亲就像一个匠人一样,锤炼手艺,酿制经典味道,一手一脚,从白手起家到打造出本土老字号,苦尽甘来。

 三十年后,这个故事的主角成了儿子。

儿子从中学开始就跟着父亲学做酱料,做酱工序要求谨慎,儿子稍有差错,父亲便要拿着鸡毛掸子追着打。年轻的儿子无法理解,苦着脸问父亲:“为什么每当假期,同学们去玩耍,自己却要在家里晒酱油、帮忙开车送货呢?”儿子反叛心里作祟,一度想放弃学做酱料。

父亲日渐年迈,身体机能受到限制,依旧坚持口传心授,让儿子对酱料的认识愈加深厚。直到父亲因病去世,儿子痛定思痛,才终于明白父亲当初的一番苦心。

在面临诸多老手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下,老字号品牌之路又该怎么走呢?儿子勇挑大梁,立志继承父亲手艺,严选天然新鲜原材料,求变求进,公司标准化生产,让酱料生产更符合国家生产标准,老字号焕新颜。

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,当别人开始用机器批量生产,儿子却忙着寻找好的原材料,跋山涉水去到罗浮山,用优质水源,在山水相伴的环境下,手工酿晒酱料。

传统老字号并非单靠创始人坚守的,只有在年轻一代继承人的改进下,老字号才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光芒。只有在新时代下坚持对食物的尊重,用心酝酿,才能做出经典的好酱料。只有保证酱料好味道,精益求精,才能服务在更多人的饭桌上。三十年精酿发酵的又一味,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。   

返回首页 关于又一味 产品中心 品牌故事 生产工艺 荣誉资质 品牌动态 餐饮头条 合作代理 联系我们